发布时间:2025-09-05 08:36:27 人气:
二维材料器件常受光刻/刻蚀带来的污染与损伤影响,且大面积转移人工依赖强、良率低。探针辅助转移以全干法、可视化、可微操为特点,在洁净对接与精准定位方面显著优于传统工艺,正成为构筑高性能2D器件的关键手段。
在显微镜下用可控探针直接拾取—对准—释放2D薄片或功能结构,实现无聚合物支撑、无湿法腐蚀的转移与组装。
高稳定显微镜+高清相机、精密XYZ(含旋转)位移台、微动探针臂(钨针/改装针,尖端几十纳米—数十微米)。
界面洁净(无胶残留)、精准对位(适合复杂异质结)、可在惰性环境/真空配合退火,显著提升器件一致性与性能。
在惰性环境中以钨针沿设定轨迹“刮除”单层/多层MoS₂、石墨烯、h-BN等薄膜;后续温和清洗即可得洁净图形。
亮点:避免光刻胶残留与 RIE 等离子刻蚀造成的边缘钝化/缺陷;减少多次涂胶/显影/剥离带来的污染与应力;在不牺牲分辨率的前提下提升洁净度与良率,并弱化对昂贵 EBL 的依赖。
↑上图为划刻光刻法(scratching-lithography)制备晶圆级二硫化钼(MoS₂)单层的整个实验过程、原理以及结果
先在独立基底制备Au等电极,再整体“摘取”精准贴放到2D半导体(如Bi₂O₂Se)上,避免在脆弱薄膜上直接光刻/溅射。
亮点:绕开在 2D 薄膜上直写电极引入的胶残留与高能金属溅射损伤,降低接触势垒与寄生串扰;分离“制电极”和“接触界面”两环节,提升可重复性、可逆性与版图灵活度。
将生长于刚性基底的有机单晶/纳米线转移至柔性电路,绕开沉积损伤。
结构优化:在探针端缠金丝以增大接触面积并降低划伤风险;实现有机纳米线晶体管与阵列,空穴迁移率0.1–0.61 cm²·V⁻¹·s⁻¹,开关比>10⁴,并演示多级忆阻存储。
亮点:避免金属沉积对有机晶体的热/动能损伤与高漏电;突破柔性基底上直接生长/图形化难、对准难、良率低的问题;通过柔性探针端结构降低基底划伤与搬运破碎风险。
以超平Ag/Au薄膜作“范德华掩模”,探针切割成形并转移覆盖2D材料,承受等离子/腐蚀/退火等流程后可整体撕离、无残留。
分辨率示例:在Bi₂O₂Se上实现≈300 nm沟道;对半覆盖MoTe₂实现选择性刻蚀与清晰高度差,证明高保真保护与图形能力。
亮点:替代有机光刻胶,消除光刻残留与剥离二次污染;避免湿法工艺下边缘欠刻/过刻与掩模形变;在不接触化学溶剂的全干法流程中实现亚微米级图形,并可重复使用掩模降低成本。
↑上图展示了一种探针辅助转移技术,通过光学显微镜控制探针,将超薄金属薄膜精确地转移到二维材料上,用于制备具有超洁净界面的电子器件。
多功能一体化:同一平台内完成划刻、搬运、异质堆叠与金属连线“微焊接”,显著缩短流程、提高试制效率。
结构/材料创新:缠金丝探针、液态金属黏附、超平金属掩模等,扩展适配材料与场景,提升“抓取力”与洁净度。
精度与洁净极限:亚微米/纳米级对准与组装日趋普及;惰性/真空环境配合原位加热退火,获得接近原子级洁净界面。
自动化与规模化:步进与视觉闭环实现批量轨迹加工;机器人系统在晶圆级2D膜转移上展示高良率与高通量,为产业化铺路。
谱量光电高分辨电动二维材料转移平台(增配探针座模块)
具备高稳定光学成像、微米级控制,覆盖洁净转移、精密对位、二维材料图案化等核心需求。可选配多种针尖直径(1μm~500μm)的探针,覆盖各种探针辅助转移的应用。
二维转移台模块部分标配四轴电动(左侧Z轴,右侧XY轴+旋转轴)
探针座模块部分可选多种针尖直径探针,针座可升级成电动针座,更便于集成到手套箱环境使用。
精密多轴运动控制器↑
了解详情信息
谱量官网:https://www.szploptics.com
谱量商城:https://www.plctss.com